欧美亚太互通旅行难:即使疫苗能同步,政策也难同步
除辉瑞、Moderna、阿斯利康和强生四种欧美主流的新冠疫苗之外,欧盟多国已相继开始承认中国的国药或科兴疫苗。尽管如此,不少接种了疫苗的人,仍可能入境受阻。
国际旅游交流活动的恢复,面临重重挑战;疫苗接种和各国统一认可标准固然是重要的推动力,但是光靠疫苗仍然不够,因为即便是同步了疫苗的欧洲与美国,也未能达成对等的旅行互通。
欧盟在6月中旬解除了对美国人的旅行限制,但美国一直未做出对等的回应,令数百万游客和商人感到懊恼。想去美国的人,只能"曲线救国",先在墨西哥等"非禁"目的地停留两周。
欧式开放 vs 美式保守
根据欧洲疾控中心的数据,在18岁以上的欧洲人中,超过70%的人至少接种了一针疫苗,超过60%的人完全接种了疫苗,这与美国疾控中心统计的美国相关数据非常接近。然而即便是相同的疫苗标准、类似的接种进度,仍然未能换来对等的旅游互通。
疫情初期,由于美国和欧洲感染率攀升,时任总统特朗普开始实施旅行限制,欧盟最初谴责了这一政策,但很快也禁止了来自美国的非必要旅行。特朗普在今年1月担任总统的最后一周下令取消旅行限制,但拜登出于安全考虑很快撤销了这一命令。
白宫新闻秘书莎琪(Jen Psaki)上个月表示,鉴于高传染性德尔塔病毒变种的传播,拜登不会取消任何现有的旅行限制。据报道,即便旅行限制取消,美国政府最终也可能会要求几乎所有外国入境旅客接种疫苗。
2019年,有1450万名欧盟游客入境美国,其中德国有220万人,是美国最大的欧盟客源国。根据美国国家旅行与旅游办公室的数据, 2020年欧盟游客数量骤降至200万,2021年可能也会保持在较低水平。
作为欧洲的主要经济体,德国尤其希望美国取消旅行限制。德国政府跨大西洋协调员、议会高级成员Peter Beyer在电话采访中说:"欧洲人接种了疫苗,新冠检测也是阴性,为什么不能进入美国?这可能会严重损害大西洋两岸的经济复苏。"
6月18日,鉴于疫情形势的改善,欧盟解除了对所有美国人包括未接种疫苗的人的入境禁令,德国总理默克尔也敦促拜登重审对所有欧盟公民的禁令,但美国并无动作。与此同时,新闻报道表明,如果美国的新冠情况进一步恶化,欧盟可能再次禁止美国人入境。
位于美国华盛顿的德国马歇尔基金会的高级研究员Jackson Janes表示:"过去,德美关系很好,还合作开发了Pfizer-BioNTech新冠疫苗。如今,德国的疫情也控制得不错,美国却拿不出一套方案可以让德国人入境。德国的记者、研究人员和交换学生能够获得豁免,这很好,但是能不能再放开一点呢?"
位于法兰克福的机械工程行业协会北美贸易顾问Andrew Adair表示:"去美国做机械工作的专家通常也可以获得豁免,但是,很多要去见客户、做生意的企业人士却不能被豁免,他们已经接种了疫苗,是给美国带去就业机会和经济繁荣的,美国却将他们拒之门外,这与美国的利益相悖。一些大型贸易展览会秋季就要开幕了,如果没有国际嘉宾,展会就不可能成功举办。如果美国希望继续吸引外国投资者和国际商业伙伴,就应该取消旅行禁令。"
"香港-新加坡"泡泡破裂,折射亚太困境
而放眼亚洲,各国各地区防疫政策、疫苗接种进度以及防控策略优先项的不同,也令跨境旅游活动在短期内难以真正重启。
8月19日,香港与新加坡两地政府宣布,考虑到双方目前在疫情防控方面采取的策略存在差异,决定不再进一步探讨双边航空旅游气泡。作为亚太地区两个重要的国际化都市,香港和新加坡之间引人关注的旅游泡泡谈判,可谓一波三折。在经历了长达一年的反复磋商后,双方最终仍无法达成协议。
一方面,新加坡和香港两地在疫苗接种进度存在较大差异:截至8月23日,香港已接种第一针的人口比例为58.7%,已接第二针人口占比为46.9%;而截至22日,新加坡已接第一针的人口占比为82%,已接两针人口占比为78%。
但除了疫苗接种进度超前而带来的底气,新加坡考虑放弃"零新冠"的防控政策并积极对外开放,其实也有自身的"苦衷":作为东南亚的弹丸小国,新加坡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高度依赖对外经济和交流活动,所以积极推动对外旅游交流活动似乎势在必行。
相比之下,香港背靠中国大陆,与其和外部小国仓促地互通旅游,不如严控境内疫情,早日与庞大的内地市场进一步融合发展。因此,即使两地疫苗接种同步,也未必能在短期内实现旅游互通。"新港泡泡"流产,似乎早已注定。
而这只是亚太国际旅游业复苏困境诸多案例中的之一。今年7月,泰国普吉岛启动了"沙盒计划",开始迎接国际旅客,同期泰国当地仍然在面临疫情暴发的严重威胁;据环球旅讯8月17日报道,连续6个月无本地感染病例的新西兰,本来已在计划明年重开边境的事宜,却因重新暴发本土疫情,再次关上了国门。
无论欧美还是亚太,各国各地的旅游业复苏,诚然离不开疫苗普及和互认。但另一方面,新冠疫情已经颠覆了世界的原有秩序,新常态的形成和演变,在疫情结束之后可能还将持续。而旅游业,也只能接受现实,适时而变。
*本文综合编译自洛杉矶时报、Euronews、香港与新加坡政府官网信息以及环球旅讯早前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