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中国食品外贸:采收缺人、订单取消、贸易禁令……我们就这样走过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的2个多月,正好是浙江台州市部分西兰花品种的采摘季。“从2月1日开始,人员就不能流动了,一直到2月8日,大概有1.5万亩成熟的西兰花因为来不及采收,烂在了地里。”台州临海市西兰花产业协会会长李正龙告诉《环球》杂志记者,国内疫情暴发时,“工人短缺,路不通”,是造成西兰花产业受损严重的重要原因。
如今,世界各地正在上演同样的故事:从非洲到欧洲的蔬菜运输或从南美到美国的水果运输受到干扰,劳动力短缺导致农作物在田间腐烂;欧洲春季来临,但边境的关闭阻碍了外国劳工的正常流动,农场正急忙寻找足够的工人来采摘草莓和芦笋;在印度,更大范围的农作物损失正在逼近,小麦等主要农作物即将收获,大量工人返乡导致农场和市场人手短缺。
当疫情持续在世界范围蔓延,中国食品及农产品的跨国(境)贸易正在受到冲击,尤其是鲜菜、鲜果出口及供应餐饮行业的产品受到的影响更大。此外,一些国家考虑到疫情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对中国食品发布了进口禁令——重重挑战正在考验中国食品外贸企业。
1
农产品出口首先要面对的是运输渠道的问题。以西兰花出口为例,从农户的田间地头到果蔬合作社的仓库,到运输装载,再到速冻食品企业的厂区,最后到达港口、码头,疫情发生时,每个环节都面临卡口,不仅运输及人工费用上涨,还要面临是否可以顺利通行的问题。
台州市箬横镇红日供销公司江福初说,“春节后的几天里,一头是西兰花来不及采收又运不出去;另一头,则是位于浙江杭州萧山区的银河食品公司的西兰花原料拉不进来。两车货就在离厂区没多远的萧山东高速口,可没有通行证,最终只能原封不动拉回去。一来一去,损失十多万元。”
江福初说的“另一头”——浙江银河食品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速冻蔬菜、速冻调理食品的外向型食品加工企业。年生产能力4万多吨,年销售收入达1亿元,其中出口占比超过7成,是浙江省最大的速冻蔬菜出口企业之一。其产品销往日本、欧美、澳大利亚、韩国、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区。
因为疫情期间原料运输难,该公司立即向所在的经济开发区和农业农村、经信、交通运输等有关部门求助,在多方努力下,通行证的问题马上得到协调解决。而另一方面,“蔬菜原料提供地台州市的相关各部门也开始行动,为西兰花运输解决了台州通行问题。”李正龙说。
台州海关则一方面通过实时跟踪西兰花生产动态,在西兰花企业微信群中预先知晓企业申报事项,提前安排人员对接;另一方面,第一时间放行出证。采取验证已有检测结果的方式,即报即放,当天申报当天出证,以最大程度避免西兰花的出口被耽搁。
当西兰花在码头、港口遇到托运问题时,台州海关便联系协调相关部门,并在企业推广应用杭州海关“关企互动平台”。
浙江银河食品有限公司销售部部长王丽娟告诉《环球》杂志记者:“随着原料运输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企业后续产能恢复也有了有力支撑。3月份逐步复工后订单有增加的趋势。”目前王丽娟更担心国外疫情对企业的后续影响,“国外疫情暴发后,出现订单延迟的情况。进口也普遍面临较大的资金周转压力。比如,节后国内餐饮业等恢复缓慢。我们公司十多个货柜的进口青豆,至今仍滞留港口。”
2
“新冠肺炎不是食源性疾病,而是动物源性疾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或与患者密切接触传播,而非食品。”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表示,迄今为止,根据SARS和MERS的以往经验以及中国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情况,尚没有任何关于新冠病毒通过食品传播的科学证据。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和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表示,没有证据表明从中国进口的食品存在传播新冠肺炎的风险。即使新冠病毒可能存在于食品或包装的表面,病毒的数量也不会大到足以导致人类感染疾病,不建议对食品采取一些过度警惕的监管措施。
尽管如此,疫情还是一度影响了一些国家对中国食品的进口,尤其在今年2月,部分国家对中国食品颁布了临时进口禁令。一些企业的海外客户对中国食品的安全问题表示担忧。
山东潍坊中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就遇到了这一问题。中康农业是日本最大的寿司姜片供应商,该公司董事长王彬说:“面对疫情,国外客户对我们员工的健康状况和食品安全性都很担心,作为企业我们压力非常大。”据悉,在潍坊像中康这样的食品腌渍外向型企业有27家,普遍遇到了外国客商信心不足的问题。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潍坊海关开始采取行动,在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把原先的4个关键控制点增加为5个。“简单地说,就是用一根棉签来对企业员工的手部、工作服、鞋靴,以及工作台面进行取样做微生物化验,以验证企业员工的健康状况,从而杜绝带病或带菌员工进入生产环节。”
潍坊海关驻诸城办事处保税业务监管科科长苏保乐说,“以寿司姜片细菌总数这个指标为例,日本的进口标准要求是每克不高于1万个。我们能保证我们产品的细菌总数每克控制在500个以下,远超日本的质量标准要求。”
日本光大贸易株式会社社长王孝杰说,“除了对工人入场时的体温进行检测外,中康等企业在产品上,比方说在加工上进行细菌检查的做法,会让日本客户感到比较安心。”据悉,由于处置及时,目前潍坊27家食品腌制外向型企业已全部复工复产,产量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3
一些业内人士和专家担忧,疫情对中小规模的食品外贸企业影响更大。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特殊食品研究中心主任罗云波说,由于突发事件的不可预见性,企业的优缺点和食品行业的内部分化被放大。现金流充裕、实力雄厚的企业在复工速度、市场稳定、人才吸引等方面具有优势。疫情过后,行业将面临新一轮洗牌,形成马太效应。
新冠肺炎疫情给不少中小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冲击。中小企业面临包括收入下降幅度、生存维持时间、成本支付压力等问题,难以维持生存。”欧洲食品安全局前主席、爱尔兰新冠肺炎国家应急中心教授帕特里克·沃尔说。
如果在危机来临前就做好准备,搭建平台抱团发展,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就会有明显的提升。在山东荣成泰祥集团财务总监冯乔看来,这种准备至少包括两个层面。
战略层面的准备,是基于对国际食品贸易环境的研判。“随着东南亚等地食品加工业迅速发展,产业转移倾向显现,再叠加劳动力成本等因素,我国传统食品加工出口企业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困境,海外市场份额、利润空间被压缩,这迫使企业寻求改变。过去20年,我们做食品加工,积累了很多经验,包括建成质量管理体系,但销售却是被动的,仅以国外市场订单作为依据进行生产,只是生产型企业。下个20年,我们的规划是向服务贸易发展。”冯乔说。
作为辖属30余家企业的食品集团,泰祥主要生产包括鱼、肉、蛋、菜、虾、贝等在内的产品,出口日本、韩国、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据了解,得益于在开拓海外市场上积累的丰富经验,如今泰祥正在探索通过“抱团”,谋求集群式发展,增强协作力,带动威海中小食品企业共同转型升级。
“过去我们同行业之间一定是竞争的,现在我们通过建立一个平台,把这种竞争变成一种合作、共享。”冯乔说,泰祥尝试的做法是,成立名为“皇朝马汉”的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把更多中小微进出口企业聚集到这个平台上。
“我们给它们(进出口企业)提供第三方外贸服务。”冯乔说,“这种服务不仅体现在外贸环节上,如报关报验、出口退税等,还会给它们提供增值服务,包括生产环节的统一采购、质量管理体系的规范、终端市场的规划等。这给它们带来的好处是,降低了成本,提高了速度,解决了做外贸遇到的困难,这也体现了‘互联网+外贸’的思维。”冯乔说,现在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服务的企业已经有160多家。
冯乔告诉《环球》杂志记者,“‘皇朝马汉’的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为的就是将更多中小微企业聚集起来,打造抱团取暖的合力,应对国际化市场的竞争。
新冠肺炎疫情一出现,‘皇朝马汉’就积极响应,实现资源共享,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比如收集国内外信息,及时为小微企业预警,和中信保一起对客户未收款预警,帮助一企业解决了希腊客户拖延付款的事宜;
帮助企业解决复工复产难题,为其提供体温枪、口罩等货源;
联系多家银行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问题,疫情期间合计帮助中小企业贷款1300多万元;
共享客户资源,帮助企业解决原料进口2000余吨以及成品销售问题。”
战术层面的准备,则涉及原辅材料的准备和与客户的积极沟通等。冯乔说,“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物料供应短缺和物流运输缓慢,而原辅材料的稳定供应是正常复工的保证。由于公司多年来形成了对订单提前推演和规划的流程,公司每年节前均会根据订单规划提前采购和存储3个月左右的原辅材料,以保证节后复工复产的需求。随着疫情得到进一步控制和相关行业的恢复生产,疫情对公司经营生产已无影响。”
冯乔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初期,公司就疫情情况及时与国外客户进行沟通,并就公司的防控办法和复工措施向客户通报,得到了客户的理解和信任,客户未出现撤单、转单和拖单情形,保证了公司订单稳定。
4
有专家建议,在全球疫情持续蔓延的情况下,食品外贸企业可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对此,绍兴绿容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邹孝永以自己公司为例分析道,“出口转内销存在一定困难:
第一,中国消费者对速冻蔬菜不是很欢迎,企业目前有部分西兰花是内销的,客户主要是大城市的学校和大型餐饮企业,但目前学校没有开学,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企业也没有恢复正常营业;
第二,出口的价位要比国内高,国内接受不了;第三,我们经常做外贸的,对国内市场不是很了解,且国内需求有限,而我们一年出口量就有3万吨。”
邹孝永表示,目前该公司正在开辟“一带一路”沿线市场,但也面临不少挑战。
“绿容食品已有20多年速冻蔬菜的出口历史,2019年虽然受到经贸摩擦影响,但绿容食品依然保持良好出口态势,出口达3万吨。另外,速冻蔬菜有两年保质期,我们还有回旋余地,只是物流和库储的成本大大增加了。这时候就是看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资金实力。目前看,到年底为止我们还是可以扛住的。我们是本地首批复工的100家企业中的一个,政府对我们比较重视,因为我们的企业发展影响到千万户农民。”邹孝永说。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会长曹德荣介绍,今年1~2月中国农产品出口94.9亿美元,下降11.6%;进口246.6亿美元,增长5.1%。虽然均高于外贸平均水平,但低于去年同期农产品进出口增速,农产品外贸正面临巨大的内外部压力。
在此情况下,食品和农产品出口企业该如何应对?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先德提出了一些建议。“要鼓励以企业为主体拓展农产品多元化国际市场。继续精准落地纾困政策,分区分级引导出口农产品供应链尽快全面恢复;加快实施优势农产品出口促进行动,鼓励更多企业申请国际认证认可,进一步拓展优势农产品出口市场;统筹谋划疫情结束后的农产品对外推介工作,组织更多企业赴境外参展。”
李先德说,还要深入开展农产品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简化通关手续,降低港口、检验检疫收费等通关成本。全力提供法律咨询与法律救济服务,支持企业运用相关法律及国际规则,特别是用好不可抗力和情势变更,通过诉讼、仲裁、调解等多种渠道规避法律风险和应对纠纷,最大限度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减少经济损失。